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足球规则学后感,以及足球规则图解ppt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为什么要说不吐不快呢?中国足球的种种奇葩现象一次次刷新球迷的三观,不得不让人吐槽。
这次要说什么呢?亚冠小组赛,广州队派出二线年轻球员去参加比赛,第一场比赛0-5输给了东道主柔佛,第二轮,广州队0-8输给了日本川崎前锋。
输是输定的了,地球人都知道,所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问题出在第一场比赛赛后第二天中午,广州队出人意料宣布开除吃到红牌的球员关浩津。
关浩律做了什么呢?决定中说了:在小组赛中严重犯规,吃了红牌,违反队规……
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这很正常。但这次这个惩罚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拍手称快,盛赞广州俱乐部英明。这种场面不禁让我想起古代帝王要杀罪臣时说的:不杀不足以平民心、更难以平朕之心。
多么像啊,同样是手握生杀大权,我说的算,你有罪,杀鸡敬猴,手起刀落,人头落地。
殊不知,快的是不明真相跟着叫好的人的心,伤的却是中国足球整体的市场环境。
欧洲足球为什么红红火火?因为他们跟着市场规律在开展,种种规则都是为市场服务的。他们的球员有没有故意犯规?肯定有,这就是足球规则的一部分,你可以谩骂,可以处罚,但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球员直接退市,因为市场规律使然,一旦这么做了……
这让其它球员如何自处?
这让其它俱乐部如何自处?
这让国家队、足协如何自处?
得,以后大家都别玩了,只要犯错,直接开除。
白白了您呐……
一、基本礼仪
1.注意赛场礼仪,赛前与赛后均需双方握手,尊重对手,不可叫嚣或有不礼貌之言语、行为,并保持良好运动员精神与态度。
2.不得恶意摇晃及冲撞球台、对球吹气或以言语挑衅、谩骂等不文明行为。
*违反上述(1、2)规定者,裁判将进行警告,警告两次后,第三次起将依序判罚如下:失去球权、输掉一盘、输掉比赛,情节严重者,经裁判组审议后直接取消参赛资格。
二、选边与发球
3.用猜硬币(正反面)、猜桌式足球(在左右手)或猜拳方式,赢者可先选择选边或发球权,若赢者选边则输者先发球。
三、发球规定
4.发球时需将球静止放置在五人杆中央两球员间(不可从球洞发球),发球前,发球方应询问对方是否做好准备(如: 发球者需说“Ready?" 或“OK?"),对方有三秒钟的时间做出回应,随后发球方要在三秒钟时间内将球发出,超出上述时间限制均判延
*违反上述规定者,第一次警告并由原发球方重新发球,第二次违反本规定时,将判由对方中场重新发球。
5.中场发球时,球在五人杆上必须触碰第三个球员时才能传球或射门;传球或射门前,不需要将球停止或等待时间。
*违反上述规定者,由对方决定是从当前位置继续比赛还是重新发球。
6.进球后由被进球方重新发球,下局开始的发球权由前局的负方发球。
四、死球及球出界规定
球完全停止运动且双方球员都触碰不到即为死球。若球在旋转中,即使双方的球员都触碰不到球,也不被视为死球。
7.球在双方五人杆之间成为死球,由原发球方从五人杆重新发球。
8.若球在五人杆与球门之间成为死球,应由离死球点最近的后卫(二人杆)重新发球。
9.因进攻或传球使球出界,由对方后卫(二人杆)重新发球。
10.比赛中,若球击中球门框或边框上沿并立即弹回比赛区时,比赛继续进行,但如果球在球桌边框上“滚行”时则视为球出界,由对方后卫(二人杆)重新发球。
五、犯规规定
11.击球前或击球后,旋转球杆超过360 度以上视为犯规(击球前和击球后的度数须分开计算),但若旋转球杆并没有将球击出或没有碰到球,则不构成旋转球杆犯规。
*违反上述规定者,将判由对方中场重新发球。
12.比赛进行中不可与队员或非参赛人员讨论战术(包括语言和动作),否则视为犯规。
*违反上述(12)规定者,则判为干扰比赛,第一次违规时,如裁判判定此一行为无危害性,则警告一次,若进攻方因干扰比赛而进球,裁判有权判定得分无效,并由对方中场重新发球;第二次违反本项规定时,将判由对方中场重新发球。
六、暂停规定
13.球停止时控球方可以喊暂停, 若是重发球时则双方都可喊暂停;每局每队最多二次,每次30 秒,暂停时间内选手可以离开球台;暂停结束后不可直接射门,必须盘球再攻。
14.特殊情况下可申请医疗暂停(参赛者不适或受伤) 或官方暂停(具争议或质疑情况下)。
15.双打比赛,在得分后、暂停时、技术犯规时,两队皆可要求前后队员互换;若两队同时要求前后队员互换时,应由控球方先决定位置,非控球方可视对方的位置后再决定自己的位置。
七、其他规定
16.球进入球门内再反弹出来,视为进球;但若是打到门框弹出来,则不算进球,比赛继续进行。
17.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局与局之间换场时间为90 秒。
18.五人杆运球撞墙只能撞二次,第三次撞墙时必须是进攻出球或传球,不得继续运球;球被对方阻挡弹回后则从新计算次数。
*违反上述(18)规定者,将判由对方中场重新发球。
八、检录和取消资格
19.开赛前半小时检录,未检录者,将取消参赛资格。
20.赛事进行前20分钟,将公告赛程表,如完成检录手续却未在赛程表中看到选手名字时,须于开赛前15 分钟向赛事组提出修正,逾时将不得修改赛程。
21.赛事进行中,如叫到参赛选手时,须于2分钟内抵达比赛桌,并进行比赛。逾时2分钟将持续唱名,超过5分钟仍未出现时,该场赛事将视为主观放弃,直接判负。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张继文】卡塔尔世界杯,在阿根廷与荷兰队的1/4决赛中,主裁判拉奥斯共出示了17张黄牌、1张红牌引发广泛关注,而梅西在比赛中的手球居然逃过黄牌也引起争议。足球史上,不乏一些类似的争议判罚,这些判罚有的影响了重大赛事的走向,有的甚至引发了足球规则的改变。
队长被罚产生红黄牌制度
1966年世界杯不仅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赛事,也发生了多次争议性的判罚。其中两次最受瞩目的争议判罚都与东道主英格兰相关。第一次判罚发生在一场1/4决赛中——英格兰对阵阿根廷的比赛。当值主裁判克莱特赖恩来自西德,这场比赛他多次警告双方队员,并在第35分钟的时候将阿根廷队队长拉廷罚下了场。这个判罚引发极大争议,阿根廷队员围住裁判反复解释拉廷并没有严重犯规,希望裁判能改变决定,但最终无果。当时还没有红黄牌制度,只有记录场上犯规和判罚情况的一张记录卡片。克莱特赖恩将记录卡片都写满了,其中就包括对阿根廷队长的判罚。
克莱特赖恩后来回忆,拉廷在场上追着裁判跑,并且大喊大叫,面目狰狞。克莱特赖恩虽然不懂西班牙语,但他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读出了这是一种侮辱,随即决定将拉廷驱逐出场。拉廷不会说德语和英语,只得要求翻译上场,并一直拒绝离开球场,造成赛事一度中断。裁判不得不请现场的安保人员将身材高大的拉廷从球场上带下去。因为克莱特赖恩本职是名裁缝,而且身高只有1.6米多,所以这场比赛后他得了个绰号——“勇敢的小裁缝”。
这场比赛引发足球圈内极大关注。比赛结束后,有一名英国裁判阿斯顿在回酒店的路上在红灯前停车,受到红绿灯的启发,他想到用红牌和黄牌作为足球场上跨越语言的国际交流手段。第二天,阿斯顿就和克莱特赖恩探讨了这个问题并一起向国际足联提交了一份提案。国际足联后来接受了该提案,并于1970年世界杯时开始实施红黄牌制度。而克莱特赖恩的那张裁判记录卡片,也成为珍贵的足球史料,现存于国际足联足球博物馆中。
同样在这届杯赛的另一场1/4决赛中,对阵双方是西德和乌拉圭,执法的主裁判是英格兰人,这场比赛中乌拉圭队两人被罚下,最后被西德队淘汰出局。赛后,乌拉圭和阿根廷两国媒体都对裁判的执法提出质疑,认为这两场关键的淘汰赛中,安排西德和英格兰的两名主裁判互为对方的国家队执法,有营私舞弊之嫌,南美的两个国家被算计了。这两场比赛及其引发的争议,据说也导致了国际足联后来对于重大赛事裁判国籍的选择更加谨慎,从各个层面做到应回避的尽量回避。
因争议判罚,助理裁判成“英雄”
如今的球赛中,用门线裁判和门线技术来辅助判断进球是否有效已经很常见。但这也是经历过多次争议判罚,才得以在世界杯这样的大赛中实施。关于“门线球”到底进没进,最著名的一场争议也发生在19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兰对阵西德的决赛中。在90分钟常规时间内,双方打成2比2,当加时赛进行到第11分钟时,英格兰队的赫斯特一脚射门,球从西德队的门框下沿反弹到门线再弹起,被西德门将抱住。当值主裁判来自瑞士的迪恩斯特在征求助理裁判意见后,判定进球有效。英格兰队士气大振,很快又进一球,最终英格兰队以4比2胜出,在本土赢得了世界杯。
赫斯特的那脚门线球到底进没进,引发了英德之间的世纪争吵。多年来,人们用过很多高科技手段来分析这个球。据报道,曾有以色列导弹专家利用导弹轨道分析系统来判断这个球的运动线路,最后证明这个球并没有进。还有牛津大学的几个教授运用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分析,也推断这个球没有进。总体来讲,大部分的科学论证以及高科技手段分析都偏向于认为这个球没有进。
但这些都比不过当场裁判的判断,对这个进球判罚影响最大的是助理裁判——巴赫拉莫夫。因为这个判罚,英格兰球迷对他感恩戴德,西德球迷则对他咬牙切齿。在巨大的压力下,巴赫拉莫夫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这个判罚,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这个有担当的判罚,巴赫拉莫夫得到国际足联的重用,后来执法过很多重要比赛。据报道,巴赫拉莫夫还受到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接见和嘉奖,女王将一个镀金的小号世界杯奖杯送给了巴赫拉莫夫。199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阿塞拜疆时,还专门去拜访了巴赫拉莫夫,感谢他那次“勇敢公正”的判罚。在巴赫拉莫夫的家乡阿塞拜疆,人们视他为民族英雄。1993年巴赫拉莫夫去世,为了纪念他,阿塞拜疆把国内最大的体育场更名为“巴赫拉莫夫体育场”,据说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裁判员的名字命名的体育场。2004年,体育场外面还立起了一座巴赫拉莫夫的雕像。
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英德再次聚首。而这次,英格兰队的一次明显越过球门线的好球,却被裁判判定没进,士气受到影响的英格兰队输给了德国队。有些球迷不禁感慨“风水轮流转”。这些类似的争议,最终让国际足联下定决心修改规则,引入了门线裁判以及后来的门线技术。有意思的是,深感吃了大亏的德国人至今依然耿耿于怀,2015年德国足球博物馆建成启用后,把1966年赫斯特那个门线球的录像在馆内反复播放,让观众投票判断球到底进没进。
逼着裁判改判的“闹剧”
在1982年世界杯上,发生了一次政治压迫体育的争议判罚。当时在科威特队同法国队的比赛中,法国队员打进一球。但科威特队员抗议观众席上响起的哨声干扰了比赛,他们误以为那是主裁判鸣哨中止比赛,随即停止了防守动作,才让法国队得以进球。科威特教练组也将队员们叫到场边。当值裁判开始不为所动,维持自己的判决,招呼科威特队员回到场上继续比赛。
实际上,足球比赛中已经多次发生过此类事件,裁判的判罚并无问题。但在现场观战的科威特王储法赫德亲王,他当时兼任科威特队领队,率人冲入球场和裁判理论起来。法赫德亲王以科威特队退赛相威胁,最终逼迫裁判改判法国队的进球无效。这下轮到法国队不干了,比赛因此中断了较长时间。这一争议判罚事件,也成了世界杯历史上一桩出名的闹剧。
世界杯的历史上,争议性的判罚不少。一方面,足球几乎是所有球类项目中场地最大的,裁判人数却比许多其他项目还少。另一方面,场上人数众多,真真假假的犯规和欺骗性动作让裁判防不胜防,很难做到毫无疏漏。因此,多年来许多人已经接受了将“误判”作为足球比赛独特“魅力”的一部分。正如那句足球圈内的名言“足球是圆的”,只要终场哨声不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